三原色是配色测色的主要依据,根据
色差仪原理我们知道色彩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示出来,主要看颜色检测所选择的空间的计算公式。色料混合分为很多种,包括原色混合、原色与间色混合、间色与间色混合
原色混合
在色料混合种三种原色按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黑色,公式如下:
(Y)+(M)+(C)=(BK)→(W)-(R)-(B)其中→表示色料混合后反射(透射)出的色光。
如果色料混合不是按等比例的话,可以得到复色,其一般形式为:
C减=α(Y)+β(M)+γ(C)式中,C减为混合色料,(Y)、(M)、(C)为色料三原色的单位量;a、b、g为三原色料份量系数。
了解和熟悉三原色料配色比例方程式,可以正确控制调色配色提供依据。
原色与间色混合
1.三原色料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黑色,即:(Y)+(M)+(C)=(Bk)。若先将黄色与品红色混合得到其间色红色,然后再与青色混合,上式可以写成:(R)+(C)=(Bk)。
如果两种色料混合得到黑色,我们就称这两色料是互补色料,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。其意义在于给青色补一个红色得到黑色,反之亦然。除了我们这两种色料外,品红与绿,黄与蓝也各是一对互补色。
因为三原色比例的变化构成不是的颜色有很多,不仅仅这三对。只要两种色料混合可以得到黑色的,就是一堆混补色。其实任何色料都是有其互补色料的。
现实生活中色料的补色应用的很广泛,像是在绘画中,想要一种暗色就可以使用不同比例的补色来调,不用直接采用黑色。还有在印刷行业调配专用墨色时,也一定要注意补色色料的问题,印刷行业色差仪的使用率比较高的原因也就是在此。当调用较鲜艳的浅色时,如不恰当地加入了补色,则会使墨色变得灰暗。
2.间色与其非互补色的原色混合
间色与其互补色混合呈现黑色,但是间色与非互补色的原色色料混合呈现则较为复杂。研究实验中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,我们假设1个单位厚度的原色色料能将1个 单位的补色光完全吸收。以理想的红滤色片和黄滤色片叠合为例,当1个单位的白光入射时,呈现下表的数据,表达公式如下:
① 1个单位厚的红滤色片和1个单位厚的黄滤色片叠合:
{(Y)+(M)}+(Y)=2(Y)+(M)T(R) 红色
② 1/2个单位厚的红滤色片和1/2个单位厚的黄滤色片叠合:
{1/2(Y)+1/2(M)}+1/2(Y)=(Y)+1/2(M)T1/2(R)+1/2(Y) 红黄
③ 1/4个单位厚的红滤色片和1/4个单位厚的黄滤色片叠合:
{1/4(Y)+1/4(M)}+1/4(Y)=1/2(Y)+1/4(M)T1/4(R)+1/4(Y)+1/2(W)淡红黄
间色和非混补色的原色混合时,随着浓度的变化,不仅仅饱和度和明度发生变化,色相也跟着产生相应的变化。混合浓度越高(厚度)时,会呈现的间色的色相,当浓度减小时,变为加色和原色的混合色相。
1 |
|
色相:黑色
明度:0
饱和度:0 |
2 |
|
色相:黄色
明度:较小
饱和度:较大 |
3 |
|
色相:黄色
明度:变大
饱和度:变小 |
3.间色与间色混合
两种间色色料混合,随着色料的浓度的不同,呈现的色彩出现了很大的变化。将理想红滤色片和绿滤色片叠合在一起,当1个单位的白光入射时,随着滤色片厚度的变化,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。呈色过程如图2-15所示,表达式如下:
① 1个单位的红滤色片和1个单位的绿滤色片叠合:
{(Y)+(M)}+{(Y)+(C)}=2(Y)+(M)+(C)“→”(BK) 黑色
② 1/2个单位厚的红滤色片和1/2个单位厚的绿滤色片叠合:
{1/2(Y)+1/2(M)}+{1/2(Y)+1/2(C)}=(Y)+1/2(M)+1/2(C)“→”1/2(Y) 黄色
③ 1/4个单位厚的红滤色片和1/4个单位厚的绿滤色片叠合:
{1/4(Y)+1/4(M)}+{1/4(Y)+1/4(C)}=1/2(Y)+1/4(M)+1/4(C)“→”1/4(Y)+1/2(W) 淡黄色
间色色料混合颜色较深,当色料浓度(厚度)较大时呈现黑色,饱和度为0,随着浓度(厚度)的减小,逐渐呈现出色彩、明度变大,饱和度迅速增加,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减小。
这种间色混合现象,常出现于光源亮度改变的情况下,对于某一间色混合色样(颜料层厚度不变),当照明光源的亮度改变时,同样会出现色相、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,这对印刷色彩的再现及包装色彩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以上是复色的几种基本混合方法。此外还有原色与复色、间色与复色、原色与黑色的混合方法,均可以得到新的复色。无论那种混合方法,实质上都是三原色料 等比例或不等比例的混合。由此,可以进一步证明:三原色料可以混合出现各种颜色,这是绘画或印刷中,用少数几种色料调制出各种色彩的理论依据。
1 |
|
色相:黑色
明度:0
饱和度:0 |
2 |
|
色相:黄色
明度:较小
饱和度:较大 |
3 |
|
色相:黄色
明度:变大
饱和度:变大 |